<%@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36"%>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公  告   
   
           
 
今天是: 星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心简介   |   中心制度   |   科研项目   |   中心成员   |   学生活动   |   出版物   |   最新上传文章
 
     
 

 

《乔尤之路》—来自贵州日报对“贵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试验示范项目”的跟踪报道

     2008年7月——2009年4月,“贵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试验示范项目”进入了中期实施阶段,省项目办组织开展了项目中期检查评估暨项目现场交流会。贵州日报记者亲自参加了本次项目的现场评估与交流活动,开展了比较全面的跟踪报道,引起广泛的关注。现就该报有关的报道全文转载如下:(附图片)
    

报道一:

《省环保局扶贫办通过示范项目带动探寻农村生态环保与扶贫开发合作机制》
2009 年 3 月 9 日
记者 王小梅

     2 月 27 日 至 3 月 2 日 ,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中期检查评估会议在罗甸县和榕江县举行,对示范项目合作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认为探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机制,我省走在前面,但还需要不断探索。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由省环保局和省扶贫办牵头, 2007 年开始在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榕江县三江水族乡乔尤村、普安县江西坡镇白石村和纳雍县寨乐乡庐山村实施,终极目的在于通过合作试点,探索农村生态环保和扶贫开发合作方式,形成推广模式或机制。

    据介绍,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土壤肥力有效提高,经济路子进一步拓宽,干部、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报道二:

《乔尤之路》

2009 年 4 月 1 日
记者 王小梅

    在贵州,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农村探索之路是从乔尤这样的村庄开始的。

  这些村庄地处偏远,居民大多处于贫困状态,但他们还生活在城市已经丢失的原生态自然环境里,过着一种物质贫乏,却与树共生、自在散漫的生活。这些恰恰是不停处于高速经济和物质发展状态下的城市正在苦苦寻觅的。而村寨也苦恼,她们不甘于落寞,在寻找可能追赶城市的步伐。

  城市的发展已经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训,假设乡村也在亦步亦趋追赶城市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乡村不能再延续城市的发展模式,乡村需要走一条独特的生态发展之路,特别是在贵州这样的贫困地区,乡村的后续效应将是令人无法估量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融入环保的意识和农村生态保护的理念,在乡村进行建设之前,有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保护措施,把可能造成的破坏降低到最小。带着这些想法,省环保局、省扶贫办一年前开始规划“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他们想以这个示范先锋项目在贵州农村做一些试验,在行动中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生态环保和扶贫开发的机制。

  乡村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在这里,他们看到试验地里清新的太阳光线打过树林,经过树林倒影里的河流,他们突然看到一种政府干预和协调之下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距离乔尤村 500 多公里的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黄元春家的房子没有贴白瓷砖,小青砖装扮的朴素屋子,和山色和谐;有妇女穿着传统布衣,房上挂着手工染织的土布。厕所被改成水冲式,热水器挂在上方,洗澡不再是村里的难事。

  黄元春家门前的那条河岸种上了凤尾竹,听说凤尾竹的栽种几经周折。政府曾多次组织村民种植凤尾竹,后面无人管护,竹子一棵接一棵地死掉了。去年,从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行动中获取一些灵感的乡政府干部想:何不先让村民种凤尾竹?种一棵,就补贴农户一棵的钱,而且农户享有苗种的所有权。

  行走在河岸上,凤尾竹影摇曳,拾级而过,省环保局自然处处长刘家彦边走边感叹,石级设计很合理,石头为基,与自然和谐,石级步伐正好是人自然踏过的宽度,很舒服。

  纳雍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建新走在最前面,他急切地想看到大井村的改变。油路已经通到了大井村村头,村民盖着现代化的新房子,这些让杨建新看见了两个村庄发展的巨大差距。

  他的视野回到纳雍县寨乐乡鹿山村马一、马二、马三三个自然村寨。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杨建新带着给村民讲“环保”的想法去到那几个偏远的苗族寨子。杨建新只字未提“环保”这个学术字眼,他想从村民的每天的生活讲起来,他们才懂那是什么,为什么它和他们的生活有了联系。

  杨建新说,早上起来,把院坝和圈舍打理干净,垃圾不能乱甩。农忙时节,做庄稼,地膜要回收埋掉,这个东西在地里坏庄稼,也不容易腐烂。

  鹿山村马一、马二、马三三个寨子的“环保”是从打扫庭前屋后,把家里收拾整洁开始的。庭院和房子表达着一个人的内心。整洁是一个家庭的内心和希望。

  有人认为在绝对贫困状态下谈保护环境无疑是风花雪月,不切实际。大家会问杨建新,饭都吃不饱,你去和他们谈“环保”现实吗?杨建新心里也犯嘀咕,是呀,我这样做对不对?当回头再想,他还是意识到越是在这样没有破坏的村寨,环保的概念当植入人们的大脑。现代发展和自然生态的保持是不相矛盾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一种合作机制,让大家过上物质层面的好日子,也延续着生长在自然生态中的愉悦状态。

  纳雍县环保局股长刘忠海看见鹿山村在争取生存权利,说环保还有点远,应该先脱贫,再发展。住房和饮水都没有,怎么谈环保?实际上,发展和环保并不冲突,我们已经看到污染集中在现代工业发达地区,而贫困地区恰恰在守护着地球上难得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生活环境。

  贫困、环保,这样的问题同样纠缠着普安县环保局副局长李贞平。江西坡镇国家二类贫困村白石村,人均收入 1820 元,有 5 个村民组的人均收入只达到 1300 元。村民在李贞平的引导下抓包谷米来参与村寨发展需求评估。想修路字条的下方堆满了包谷粒。很显然,村民最大的需求是修一条进村公路。李贞平掂量着修后的得与失?

  李贞平勾心里藏着一副蓝图:“哪一天,我们整个社会有真正的天蓝、地绿,那生活就真正的美好了。”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贵州生态文明和村落文化景观将是让世界重新认识贵州的资本

  当我们的视野回到贵阳钢筋混凝土的高楼间,我们发现贫困和环保,在这里同样受到关注。

  刘家彦每天从贵阳市中心穿梭的车流间穿行走进省环保局办公室,他在想农村环境的问题。他想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食品,都关系环保。

  让他忧虑的是农村经济开发已向纵深迈进,农村环境污染日渐严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与农村社区生活污染共存,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开“贵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合作示范”项目建议书,里面写到:贵州省生态环境退化和贫困问题重叠交织,严重制约贵州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20.39% ,石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在 40% 以上的 9 个县中,有 6 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2001 年,省扶贫办的资料显示,在全省 5486 个一类贫困村 ( 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700 元 ) 中, 70% 的村分布在上述水土流失严重和石漠化严峻的 25 个县中。

  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贵州省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 1993 年的 1000 万减少到 2005 年的 266 万。但同时农业面临着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水源干枯,水质污染严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石漠化区域逐渐扩大,旱涝灾害频繁等。这些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若不及时遏制,扶贫成果不但不能巩固且有可能导致新的贫困问题。

  李小云等学者认为,贫困和环境问题,不论是在中国农村和城市,都交汇在一起,使得减贫时不得不触及环境问题,也使得治理环境时不得不触及贫困问题。

  在贵州,贫困人口的生计严重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环境对贫困人群的生产和生活密切。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贵州生态文明和村落文化景观将是让世界重新认识贵州的资本,留下村寨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就是留下发展的命脉。

  农村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最近,国家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安排 5 亿元资金用于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安排贵州 2700 万元用于 28 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去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贵州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生态文明”的战略和落实“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政绩观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过去以粮为纲,毁林开荒,越垦越穷,环境逐渐恶化,必须改变开发和保护脱离的现状。省环保局和扶贫办认为环保不能脱离发展来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才能减少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改变环保与开发不协调有待寻求一种长效合作机制。

  省环保局黄明杰处长注意到,长期以来,很多项目没有环保部门的参与,合作机制的探索无疑是对各部门协作能力的挑战。有各种实践已经验证,在村寨发展中,村民的意愿是重要的,但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决定项目的成败。但是这种合作将有很大可能改善农村环境,为贵州农村环保找到一种模式,在全省推广,这种先锋实验是有益的。

  目前省环保局还引导与其合作的多个国际基金会,将过去单纯的社区扶贫的项目转变成综合农村环境保护与扶贫相结合的项目。目的就是多方面共同探索贵州农村环境保护的路子。去年和今年,国际行动援助和织金、罗甸、江口三县环保局合作分别在三地开展“综合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示范区的项目,预计在今后的 6 到 8 年,每个地区投入 500 万。

  省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荣建国处长以往说的是农村的贫困,做的事与扶贫关联。可最近一年,他成了半个环保专家,说到农村开发,他紧接着就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一列举。

  雷山县的乌东村,一个小娃娃都会把随地乱扔的矿泉水瓶捡起来放入垃圾筒中,让荣建国非常感触:只要努力,农村环保和扶贫开发的合作机制建立是可以实现的。

  期待有一天,走进乔尤,这个美丽的村庄,会解答我们的困惑

  修路不砍树,乔尤村微小观念的变化,一点点印证着思考农村发展行动者们的先锋意识:发展与环保同行,是未来的方向标。

  荣建国看到的成果不是修了多少条路,建了多少沼气池,种了多少水保林,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申出来的相关部门间的合作互动、项目决策及管理者的观念的变化、农村社区干部群众意识的增强等意义,他们隐约看见了合作机制的可能。

3 月初,在项目中期检查评估会议上,项目参与人员畅谈感受和想法。

  大家想让村民识别村子里的环境问题,让他们基本知晓环保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不像以前他们对毁林开荒会造成什么环境影响一无所知。在项目的带动下让他们接受影响,提升他们的意识,给他们一些最直接的体会,让人人都成环保主义者。

  罗甸县农办主任严平亚第一次进村,只来了 20 人培训,后来他们就一家一家地走,做工作,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重要的是,使老百姓想通,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罗甸县环保局局长韩松说,我们花钱给老百姓做一些项目,走了以后,怎么办?是不是还具有可持续性?

  在韩松眼里很多房子都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外表很漂亮,走进里面,一片狼藉,那不是真实的改变。

  重点还是思想和认识问题,要培训和引导,让发展和思想观念同步,修了化粪池、沼气池,一些老百姓觉得麻烦,不往里面添加草料,结果用了几个月,跑到县委办来说:“你们搞的那个沼气池没气了。”

  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农村环保与发展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认识到群众是主体。可持续发展,老百姓不行动做不起来。

  “不是我们来吃两顿饭,项目就结束了。”严平亚深刻体会到,群众的充分参与是项目实施的保证,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成了一头热,一头冷。重要的是充分让村民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实施、监督的整个过程,这样村民高兴,觉得政府是在说真的,做真的。

  大家对运行机制进行了自评,最集中的反应是机制不成熟,需要调整,环保和扶贫等各个发展部门的协作还需要探讨还需要加强,需要共同探讨协作的方法和机制。

  县级各部门的协作意识提升,需要更多的部门协作,把环保管理的决策带进农村各项发展项目中,不能仅局限于环保和扶贫部门的互动,而是要求环保部门与所有发展部门有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荣建国两次提到,管理层面、管理部门之间的上下、横向合作互动,有时候很难,难在权利的问题上。管得多,权利膨胀;管得少,权利丧失。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责任和义务,不要过多地看权和利。科学发展,经济要搞上去,环境保护也要上去,政府上下级、部门间通力协作,有机配合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环保与发展协调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政府的农村发展决策,都必须通过他们去实现。

  对资金的不足和到位不及时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榕江县感觉有点对不起老百姓,原来规划了经果林种植项目,但是今年种不下去,又是一年了,资金不到位,困扰着他们。

  很多人提及项目实施受到村民素质低影响,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任晓冬说,村民的素质需要加强,但也不能一味去抱怨和指责,需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提升村民和协作者的意识,共同探讨一个适合我省农村扶贫和环保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家们期望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从合作示范项目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

  可喜的是, 2009 年,普安县委要求新农村建设项目点要有环保的参与规划,体现出农村发展项目对于环保的重视,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不管怎么说,他们所做的一切将为未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制定提供可贵的参考。期待有一天,走进乔尤,这个美丽的村庄,会解答我们所有的困惑。

 
   
   
             
 
  友情连接                                                                                                                                       更多>>
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 贵州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 贵州参与式农村发展网
福特基金会国际奖学金项目 中国NGO服务网 云南参与式发展协会
国际行动援助联盟组织 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 大山之魂
 
             
  © 版权归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C)2005-2006 www.ccdrc.org.cn All Reserved
电 话: 86-851-6779634 / 6754106 传 真: 86-851-6779634